【集萃网观察】近日,在越南爆发针对中资工厂的打砸抢烧骚乱事件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样,印花行业也在这次的“暴乱之河”中“晕船”。
如今越南排华的风波,似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许多外资工厂的员工开始返回越南,在骚乱中受影响的326家工厂有80%已经恢复生产,但目前仍有20%左右的工厂未开工。尽管大部分的工厂已经陆续开工,但他们仍然心存疑惧,印花行业的产业迁移模式,值得我们去深思。
劳动力成本低廉成产业迁徙原因
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让印花企业这种对劳动力要求比较高的产业遇到了难题。每年年初的“用工荒”,不但让印花企业更倾向于自动化的印花设备靠拢,也道出了用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为了生产成本的考虑,不得不将工厂迁移到劳动力成本的地方去,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正是这类企业的首选之地。
事实上,包括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低生产成本的东南亚国家一直备受中国投资者所亲睐。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原本在大陆设厂的港资、台资以及大陆的制造企业都纷纷转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国家。这股风潮被业界称之为产业转移的“候鸟模式”。这些制造商就像候鸟一样,哪里的制造成本低廉,就“飞”到哪里去。然而,这种以低价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大迁徙,在享受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当地的政局、配套设施、劳动力技能等等“硬伤”。
低廉的工资价格也是东南亚提升竞争力的因素之一。目前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工人月薪大约是500美元,印尼大约300美元,越南250美元左右。而柬埔寨服装行业工人每月最低工资仅为80美元,而另一服装生产大国孟加拉国,2013年底才将每月最低工资标准提至67美元。但东南亚在价格上面的优势,也正面临着挑战。而且经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让投资者也望而却步。
暴乱原因
前不久在越南发生的针对外国企业和人员的暴力打砸抢烧事件,给中方企业和个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越南发生的针对外国投资者的暴力事件,已经不是东南亚地区第一次爆发不稳定因素。今年4月中旬开始,柬埔寨两个经济特区30家工人开始罢工,要求发放奖金和增加工资。一般而言,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工人没有中国工人那么勤勉刻苦,劳动技能水平也较低,因此其生产效率低下。此外,这些国家的工人喜欢超前消费,而且权利意识很强,动不动发生罢工要求涨薪的现象。工人自认为中资企业有压榨员工等不公平的嫌疑,于是开始暴动。
据柬埔寨方面统计,罢工给整个行业造成了约2.75亿美元的损失。
企业迁徙需要多重考虑
中资企业在越南面临着文化冲击、水土不服的问题。它们要融入到当地文化之中,在与当地政府、社会、员工打交道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产业的迁徙投资建厂,需要考虑多重的原因。
笔者在曾在与业内某位成功人士交谈时了解到,在国际这个大市场中,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投资者心中总是感觉到惶惶不可终日,东南亚国家的国情以及人文,总是让人放不下心来。而相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非洲国家——迪拜,情况就截然不同。在迪拜的投资,就能让投资者安心。迪拜是一个非洲国家,迪拜的人民热情似火,淳朴真诚,他们拥有自己信仰的宗教。迪拜的人民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让人们对这个国家的信用度很放心。
产业迁徙除开劳动力成本,这个地区的设施经济、交通等等这些设施之外。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也不容忽视。产业迁徙在这个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之下,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来源:慧聪丝印特印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