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下降,大型品牌和零售商将大量订单从中国转出,这似乎表明我国正逐步失去纺织业世界工厂的地位。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众所周知,即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成本上涨、用工紧缺、国际贸易壁垒等多重压力持续增加,中国在成衣加工这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不再明显。
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和达尔文环境研究所等五家环保组织近日联合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虽然成衣加工转出了中国,在以印染、整理为主的纺织原材料加工环节,中国仍占据世界重要地位。据2011/201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我国印染六大类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幅均超两位数,而同期的纺织品出口总值增长仅为0.49%。
这就意味着,我国在失去带来大量就业岗位,水耗、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的成衣加工环节的同时,却引入了水耗、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很大的染整环节——而且属资本密集型,难以带来大量就业岗位。
问题还在于,这种现象还存在于所谓的高新技术领域。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在IT行业,以及使用铅电池较多的新能源行业,也存在着广泛的供应链污染问题。“这些都在加剧着我们生存环境的恶化,脆弱的生态越来越无法忍受其所造成的污染之痛。”马军说。这些企业把最终产品的生产环节会转移出去,但把上游供应链的污染环节仍留在我国。
我国作为IT产业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世界上一半左右的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产于中国,而这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2011年发布的《苹果的另一面》报告揭示了苹果在华供应链存在的污染和毒害。当苹果不断刷新销售记录的同时,这个3000亿美元市值的产业帝国的污染排放,正在随其供应链的膨胀而蔓延,给当地环境和公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近年来,由于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光伏太阳能市场的扩张,我国对铅酸蓄电池的需求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蓄电池生产国,从2004年到2010年,我国铅蓄电池的生产增长了133%。
参与调研的环保人士介绍,我国各地已经出现至少27起与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行业有关的严重的集体铅中毒事件,包括2011年上半年发生的6起铅中毒事件。
过去十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飞速发展。至2010年底,我国国内使用的电动自行车达到1.2亿辆,比汽车多出30%。2010年我国生产了3000万辆电动自行车。随着政府鼓励在公共交通系统中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预期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显著增长,预计铅电池也会随之增长。这表明,我国铅电池回收再利用的环境压力将越来越严峻。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样的污染将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这其中,就包括IT产品制造和用铅电池的新能源企业对重金属的排放。
环境保护部近期宣布,将铅和其他四种重金属的减排目标列为政府“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部分。
报告指出,要缓解这样一种新的产业分工给我国环境造成的更加不利影响,就必须大力控制污染排放。然而,执法不严,加之水资源的价格偏低,导致染整企业普遍缺乏减排动力大量染整企业废水废气排放严重。报告促请政府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呼吁消费者积极表达对环境保护的诉求,对这些跨国品牌施加必要的压力。
来源:中国财经报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