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绍兴工业投资实绩跃居全省首位。但外界更多关注的另一个数据是,仅在市区,今年就安排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11个,计划总投资近千亿元。
9月底,绍兴召开“工业强市”会议。市委书记张金如讲话的核心主题之一,是论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没有工业化,城市就会空壳化。没有城市化,也很难提升工业化。”这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绍兴经济转型路径的再次明确。
历史上,绍兴以“三高”为主的传统产业,未能与城市化形成有效互动,事实上还桎梏了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而在“三片融合、中心崛起”大城市战略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产业的相应融合、提升,也是主政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0年以来,绍兴率先实施大力度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为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机遇。“新型工业化迹象日趋明显。”市经信委负责人说。今年,绍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完成投资突破200亿元,占工业总投资比例逾三分之一。
相比较纺织、印染、服装等传统主导产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内的新兴产业体系,对人才、技术、信息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国际经验佐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过程中,必然伴生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今年9月,绍兴滨海新城中央商务区首座购物中心开业。“造区与造城,绝不可偏废哪一项。”原本主管绍兴县城建工作的孙哲君出任新城首任管委会主任,并非巧合。历经两年多开发,滨海新城不仅仅打造了一个产业园区,更多还在于城市功能的完善。1~8月,新区累计完成投资额跃居市区首位。
产业变新、产业变大、产业变重……当我们拉开视野,杭州湾沿海正展开一轮新的经济赛马。全省已经拉开建设帷幕的14个产业集聚区,发展主题便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轮驱动。
今年4月,绍兴启动“新三年建设计划”。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绍兴启动“三年建设计划”。2003年以来最大的这一轮投资,直接指向加快城市升级、做大产业平台,并依托这两者实现转型突破。而新一轮有效投资中,绍兴试图以更密集的“火力”加速这一进程。
对绍兴这样一个城市基础薄弱、传统产业偏重的区域经济体而言,短时间内的重大工业、基础设施投入,无疑是最佳选择。
这样一个局面已经形成。今年1~8月,绍兴开建的重大工业项目达到430只,计划总投资接近1700亿元。在全球经济仍未走出低迷态势的今天,先知先觉的绍兴民企已然看到一个势不可挡的再工业化浪潮正在到来。
8月,万丰奥特与央企中汽中心签订总投资20亿元的合资合同,11月将动工建设。企业负责人说,新能源混合动力项目,代表了行业细分市场的国际先进技术方向,也是万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销售超10亿元且有10亿元项目的企业有10家,销售未达10亿元却有10亿元大项目的企业,达到29家。
这些企业之所以敢大胆投入,并不仅仅基于产业的展望,更在于看到了绍兴城市化催生的美好前景。过去3年,嘉绍跨江大桥、绍诸高速、绍兴港等重大基础设施,拉开了城市框架,改变了城市地位。而包括电力、燃气、成品油等在内的能源类以及商贸、医疗、休闲等基础设施,被纳入绍兴的“新三年建设计划”。
数据显示,1~8月,“新三年建设计划”完成投资648亿元,其中重大基础设施完成333亿元。仅市区今年即安排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53个,计划投资181亿元。以核心区镜湖为例,商贸服务业投入同比增长近80%。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不仅迅速改变了产业环境、投资环境,也使得产业的融合、融入成为可能。在绍兴投资报表上,十亿级甚至百亿级项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工业,更多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并轨而生成。以工业强县绍兴县最近一次重大项目开工仪式为例,11个总投资240亿元项目中,商贸旅游项目占5个,总投资达到了132亿元,占比达到了55%。
今年5月,绍兴启动新一轮中小城市建设计划。
2007年以来,小城市战略,带动了绍兴广袤乡野的新一轮工业化。包括店口、钱清、崧厦等中心城镇取得的经济成就,堪称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绍兴奇迹。
纵观店口、钱清、杨汛桥等中心镇,起初的强大来自于一批大型企业的带动。但在后期发展中,这批企业往往囿于“小镇”平台、产业、市场、人口、消费等桎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总部基本不断外迁,直接造成了一批昔日强镇的式微。
今日店口的强盛则在于较早看到了这一瓶颈。及时实施了“造城”战略,并在入户、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大胆革新,不仅防止了产业、企业外流,而且激活了一批潜在的创业资本。
店口镇负责人说,目前该镇有100多名新店口人从事经商、办厂,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就有10余家。去年以来,店口为新农民、新店口人规划了占地600亩的创业园,近期将有35家小微企业入驻。
连接杭绍经济带的钱清镇,是城市化战略推动经济转型的典型例证。
钱清以纺织、印染、热电为工业主体,企业家数达到2000余家,并拥有“亚洲第一轻纺原料市场”。但在步入新世纪后,由于县城柯桥强烈的吸附效应,一度出现传统产业式微、城镇凋蔽趋势。但庆幸的是,这个因“一钱太守”而知名的工业强镇赶上了城市化的班车。
目前,“大钱门”城市核心区已建和在建的高楼有五六十幢,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小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2%。
得益于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实施,钱清镇南新规划了一个千亩科技产业园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汽配等新兴产业,使其经济重现活力,包括永通印染、华通医药等传统企业,均已跻身新能源、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昔日功能单一的这个工业镇,目前的新定位是:国际轻纺原料基地、都市经济圈节点城市、县域经济社会副中心。
种种迹象显示,长期存在矛盾与分野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命题,正在绍兴得到“和解”。而这种“和解”的动力,来自于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而作为区域发展的两大发动机,“城市之痛”与“产业之痛”,也恰是绍兴经济未来增长之潜力所在。
来源: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