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产的国有印染厂车间主任到股份制服装公司副总经理,老纺织人张学敬用亲身经历告诉记者: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业的代名词,“关键是产业环境和经营机制”。在张学敬目前任职的金翼服装公司,全部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三分之一的工人都是老纺织企业下岗员工。“我们主要从事功能型服装生产,去年产值一亿元,今年有望翻番。目前刚投入6000万元,打算再建2万平方米厂房。”老张的干劲和信心源自西安市和灞桥区“一业变多业,旧城变新城,实现再就业”的产业转型与社会管理共融共生的发展战略。
6年前,结合国企改制新政策,西安市启动了一项被称为纺织城振兴的综合改造工程。其核心就是对老国有纺织企业进行整合重组,设立西安纺织集团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做强产业链,激活沉淀的纺织科技力量和大量熟练工等产业资源,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转型。西安市灞桥区委书记聂仲秋说:“产业转型不能脱离当地实际和民生,企业破产不等于产业破产,在新的产业平台上,传统产业完全可以向高端化进军,同时可以解决群众就业问题。”
规模达到5.5平方公里的现代纺织产业园便是纺织城人心中的全新产业平台。在建设工地协调工程监理的西纺集团规划管理部经理李国政告诉记者,新厂建成后,产品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防静电防强冲击等产业用布和高端精纺纤维布等将成为企业新的产品方向。“集约、专业、共享”是这个园区最大的优势。正在进行设备调试的浙江永春家纺公司负责人表示,布局纺织城主要看重这里的专业环境和丰厚的产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工后,我们80%的原辅料都可以实现区内配套”。近两年,该园区已引进新型纺织、服装企业39家,合同引资逾百亿元。
置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工业厂房、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一墙之隔。在纺织城国际艺术区创业的张瑞将自己的定制陶艺创作提炼为“60年与6000年的文化对话”。张瑞的“长安烧器坊”占据了原西北印染厂蒸汽车间的一角,全手工塑型、烧制,创作与商业融为一体。半坡国际艺术区运营部经理王刚介绍说,纺织新区和灞桥区政府先后投入2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并联手专业机构建设艺术家展馆、拍卖中心、艺术沙龙、影院等。从2007年至今,艺术区在很短的时间里已经规划发展为5大分区,目前已有绘画、雕塑、摄影等各类艺术创意机构50余家,进驻艺术家80多位。
今年6月,西北首个城市湿地公园在纺织城灞河之滨开园,在这里,河道河堤因形就势,芦苇蒿草野趣横生。每天来公园晨练的退休工人李文华说:“过去这里没有路,就是个烂河滩。垃圾遍地、处处沙坑。现在,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把河流生态治理与人文传承相融合,是纺织城生态创新的亮点。据介绍,在湿地公园一期完成的总面积2.45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全长逾11公里的灞河湿地二期工程已经开工。科学的生态重建令“纺织城”的城市价值陡增,今年8月,国家级西安高新区与灞桥区联手共建的新型科技园在灞河之滨启动。
来源:经济日报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