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生是涪陵芝麻纺织厂(金帝集团前身)的厂长。自1990年他开始担任这个企业的厂长以来,1992主持研制出了当时十分流行的“竹节布”;1994年,参与了四川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竺麻脱胶新工艺新设备配套研究并获成功;1997年主持了金帝集团“三峡淹没迁建技改项目”和“竺麻织物技改印染项目“,使企业在困境中不断发展。渊博的学识和丰硕的成果使他荣获了“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并获高级工程师资格,1999年担任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在任期间,徐道生充分调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对市场的正确判断力,一次次把企业从破产的边缘拖了回来;以超凡的胆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改革,使企业由当初的“小不点儿”发展成为我国竺麻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洁身自好,以身作则,不仅荣获了国家人事部、国家纺织工业局授予的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还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二、不畏祖力,大胆改革
上任之初,徐道生就针对当时纺织行业普遍不景气,大量人才、资产闲置的状况,大胆决策,确立了“立足纺织,跨越纺织,多产业同步发展”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战略,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思维的人们的压力,于1994年底对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第一,根据《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成立了一个以纺织为主体,集机械、电力、进出口贸易等为一体的涪陵金帝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主业精、副业兴的企业发展道路。此举不仅盘活了有效资产,顺利实现了结构调整,而且解决了企业内部的富余职工,为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首先是改革劳动用工和干部人事制度,彻底打破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干部任用上,不论资排辈,惟德才是举,惟政绩是本。不论是谁,只要不在其位,就跟普通职工一样,重新竞争岗位。对职能处室所缺岗位,一律在公司内部统一招聘。形成一种能上能下、因才而用、公平竞争的良好机制。其次是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将原来的档案工资全部取消,不论何人,一视同仁,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对一线工人实行岗位产量工资,对二线职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对各层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职务(职称)工资。工资方案坚持向脏、苦、累岗位倾斜,坚持向科技岗位倾斜。一岗一薪,易岗易薪,毫不含糊。三是精简机构,定岗定员。根据职能划分,大刀阔斧地把全厂27个科室合并精简成4部1室(即政治部、财务部、制造部、经营部及办公室),减少中层干部58人,削减科室人员93人。1997年企业迁建技改工作正式启动,虽然一厂两地(涪陵、武隆),但实行一块牌子,一套人马,统一管理,保证了公司内部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目前,企业生产规模尽管比技改前扩大了一倍以上,但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增加。
第三,徐道生抓住国家对包袱沉重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实行债转股的机遇。经过半年努力,企业于2000年4月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了债转股协议,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发展。为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行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善抓机遇,锐意进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因为机遇往往偏爱有准备有能力的人。善抓机遇,是徐道生渊博学识的表现。作为企业的一把手,11年来,徐道生抓住了一个又一个机遇,使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如履薄冰般走了过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1992年,徐道生面对市场萎缩、行业不景气、不少企业停产关门,企业内部效益下滑、库存积压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状况,并没有灰心丧气。当时,他了解到市场上有一种叫“竹节布”的苎麻新产品,根据布面特点分析,他断定此类产品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竺麻坯布的主导产品,便果断决定开发。他一边搜集相关资料,一边组织厂内科技人员组成攻关小组,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面对一小块竹节布样品,仔细观察布面特征,反复研究生产工艺,探索工艺参数,并对现有设备进行必要改造。经过苦苦奋战,有着鲜明特色的78tex (7.5英支)竹节布及其系列产品生产出来了。此产品推向市场后,很快便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销售形势一路看好。“竹节布”就如同一根救命稻草,把金帝集团从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
1993年,由于竺麻市场的长期萎缩,致使兰麻原料价格下降到4300元/吨的历史最低点,不少人对竺麻行业失去了信心。然而,徐道生综合各方面情况,认为苎麻价格肯定会大幅度上升。可是当时企业正处于困难时期,哪有资金储备原麻?经过反复思考,他果断走出了一步险棋,做出了本着自愿原则,由职工出钱购麻,半年后将原麻价格上涨后的差价返回给职工的决定。决定一公布,职工踊跃响应。正当企业购回了足够的原麻后,麻价开始一路疯涨,最高涨至1994年中期的1.7万元/吨。不少企业为麻价的疯涨焦急万分,而金帝集团因有足够的库存原料,生产未受任何影响。
1997年,徐道生根据国家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定和企业所处的海拔高度、周边地理环境,认为企业将会赢来搬迁的机遇。他借着这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使企业走上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之路:在短短四年时间里,1.3万锭短纺、1万锭长纺、506台织机、一条印染生产线和相匹配的脱胶生产线已陆续建成,产品迅速走俏国际、国内市场,抢占了难得的市场先机,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此外,徐道生还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市场的准确判断,抓住了上海等地对纺织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机遇,以极小的投人购回了一批进口纺机设备,降低成本上千万元,满足了企业部分工序对进口设备的需求。
四、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徐道生经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企业的稳定与发展便无从谈起。作为企业领导一定要勤政廉洁,务实创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几年来,徐道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经常深人一线和工人一起摸爬滚打,职工们都称他为“拼命三郎”。修建金龙水电厂时,他和全体职工一起风餐露宿,常常工作到深夜。迁建技改工程的设备搬运、安装、调试过程中,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施工员,与职工吃住在工地。出差在外,他全然不顾大企业老总的身份,从不住豪华高级宾馆,经常以方便面为食,有时甚至睡地铺。出差归来,哪怕是深更半夜,他也总要到整个生产车间走一走,看一看。1994年、1999年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分别决定给予他1万元和5万元的重奖,他都谢绝了。他说,如果硬要奖给我,就作为厂长奖励基金奖给那些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一线职工吧!往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理论时,徐道生率先提出: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企业领导班子,就是要代表企业五干三百余名职工的根本利益,要为他们谋福利,要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也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壮大企业的实力。
“我是人民的儿子,也是党的儿子。乌江山水孕育和铸就了我忍辱负重、锐意进取的刚毅性格;党给了我施展才能的天空、奋力拼搏的力量。数载春风沐浴,几度辛勤耕耘,我无怨无悔。为了使金帝集团这艘远洋巨轮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我将不遗余力。”这是徐道生的自勉录,也是徐道生崇高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来源:中国印花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