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求生存 几家欢笑几家愁
记者在珠三角走访多家劳动力市场时,发现“利润变薄”“招工难”“用工难”是传统企业反映的普遍问题,但是一些提前转型升级的企业则在欧债危机的风浪中勇立潮头。
“订单减少了六成,但是仅有的订单还招不到人来完成。”邓美华说,“至少还要招1600人才能按期完成订单,往年开工以后每天可以招到100人,现在每天招10个人都困难。”
同时,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善。业内人士认为,从2月24日起,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可一次性释放银行体系流动性约4000亿元,将缓解市场资金紧缺压力。但是预计贷款将大多流向竞争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获得的资金相对有限。
除了原材料、劳动力、融资成本增加等国内因素外,外贸企业包括印花加工企业在与外商谈判中,还面临“价格话语权”难以行使的困境。惠州市大正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发展部副经理张鸿星说:“我们想提价,但是现在欧洲客户的日子更困难,增加的成本只好自己承担。”
东莞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说,面对经营成本的快速上升,部分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移成本,但是调查显示,东莞仅有21%的企业表示可以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将部分成本转嫁到客户身上,而且提价的空间仅相当于经营总体成本上升的20%左右。一项跟踪3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2011年企业出口平均利润率为3.5%,比2010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企业出口利润平均约为2.7%,比2011年下降0.8个百分点。
一些主动转型升级的企业,在危机中提升了竞争力。宝马利汽车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春燕告诉记者,公司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建立了一支由28名高级工程师、42名工程师、8名微通道专家、15名热交换专家及168名各类技术人员组成的大规模开发团队,研发出户式中央空调和商用空调微通道系列产品50多个,这些产品将成为公司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阳江十八子集团则主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从生产菜刀的企业发展为集科研炼钢、生产、销售、旅游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大型企业,自主品牌的系列刀具销往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十八子集团总经理李积回说,企业掌握了原材料钢材的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顺应市场化需求不断创新,推出系列“刀文化”产品,预计近几年的销售将保持15%的增幅。
来源:中国印花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