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了数十年后,彩印花布的名气又逐渐大起来,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收藏品。作为彩印花布的代表性传承艺人张明建,经历了多年的孤独守候,期盼这一沂蒙民间工艺能够再现昔日风采。
曾是人们最爱,嫁妆都用彩印花布包裹
张明建介绍,彩印花布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以古朴而浓艳的风格见长。制作时以土布为原料,以大红、翠绿、桃红、紫、黄等色套印,图案多以龙凤呈祥、富贵牡丹、荷花公鸡、鸟兽虫鱼等为题材,图案栩栩如生,寓意吉祥,适合民间喜庆场合及家庭装饰使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在人们穿粗布衣的年代,彩印花布是姑娘们的最爱。那时候,姑娘结婚时必用彩印大包袱包裹陪嫁衣被、箱柜,用小包袱包盖梳妆台,这种彩印包袱就是用彩印花布做的。”沂蒙老艺人张明建回忆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彩印花布用途十分广泛,有包袱、门帘、衣料布、褥面等多种形式和用途。
张明建回忆说,半个多世纪前,他才14岁就到离家乡8里远的一个村子,跟随当地有名的印染艺人周镇宝学习蓝印花布、彩印花布技术。这期间,他吃苦耐劳,用心学习,白天仔细观察师傅的操作过程,晚上反复琢磨、领会。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实践,他基本掌握了这门印染手艺。
张明建说,他学成回家后开始尝试印制一些花布,赶集销售。可是好景不长,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些费尽心血创作、搜集来的印版和一些祖传的刻板工具大都被没收销毁,只有少量被他藏在鸡窝里的工具才得以保存了下来。之后的几十年,彩印花布工艺逐步被现代印染工艺取代,彩印花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重焕新生,期盼彩印花布再现昔日风采
“文革”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张明建主要靠种地养家糊口。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起,彩印画布沉寂了许多年后,又逐渐名气大振,一批批全国知名的艺术家、高校的师生、民间艺术研究者陆续来到临沂,向张明建请教彩印花布的刻板、调色、选料、印刷技术。
当张明建用粗糙的大手,熟练而灵巧地印制出一幅幅色彩鲜亮、图案精美的彩印花布后,现场的每一个人无不称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谁也想不到,在沂蒙山区这样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竟然隐藏着这么精美的民间工艺。
从此,彩印花布使张明建声名远扬,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艺术博览会上,经常见到他的彩印花布作品,并多次获得民间艺术金奖。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曾设计了多副工艺美术图案,邀请张明建刻版印制。彩印花布这一古老的沂蒙民间艺术奇葩,又逐渐焕发了生机。
据了解,张明建的不少作品被国家级艺术机构和众多艺术品爱好者收藏。文化界的名人多次批量购买他制作的彩印花布,有的作为贵重礼品赠送国际友人。
作为沂蒙彩印花布的代表性传承艺人,张明建现已整理出100多套传统和原创彩印艺术作品,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彩印花布传统工艺。
张明建说,他是一个农民,但是他对几十年来钟爱着的彩印花布有着独特的感情,尽管现在生活无忧,也不用靠它养家糊口,但是他总期盼着彩印花布能够再现昔日的风采。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起身翻看保存下来的刻板和彩印花布,将一些破损的刻板重新刻制,一笔一画、一刀一刻、一色一调,都凝结着他浓重、久远的情感。张明建说,他希望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子子孙孙,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让沂蒙山区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继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来源:大众网作者:刘青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