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欧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地。在刚刚落幕的第110届广交会上,欧美客户锐减,与会的中小企业订单缩水,本届广交会也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外贸形势的严峻。
同时,国内消费方面也没有出现超预期的利好局面,整体需求有减缓迹象。9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类服装零售量同比下降1.98%,近几个月以来同比首次出现下滑。
在日前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服装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中国服装行业由“大”变“强”的目标已经走过10年,为应对新的形势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链集成创新体系已刻不容缓。
形势或比2008年还严峻
“今年面对的形势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还要困难。”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在会上指出,今年行业的发展面临非常多的困难和问题,整体国际市场需求一直不振,人民币持续在升值,国内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国内货币政策对于企业的信贷资源造成了紧缺;通胀也对消费产生了很大抑制。
“尽管面对这样复杂的环境,面对这么多的问题,但是行业总体上还是取得了比较良好的发展。”陈大鹏说。
据工信部10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558亿元,同比增长29.0%,增速较上半年回落1.0个百分点。其中,服装产量183亿件,同比增长9.5%,增速较上半年回落3个百分点。1~8月,服装行业累计实现利润410亿元,同比增长41.4%,较全行业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
在生产平稳增长的同时,内需和出口也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同比稳步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1~9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限额以上零售额5450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186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出口11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增速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陈大鹏指出,从数据可以看出,服装行业发展的主流是良好的,而且这些数据表明了服装行业的一些良性的变化,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型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甚至是生存的困境。但是总体来说,因为服装行业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面对环境的变化和困难,行业上下以市场为动力,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服装企业不断通过探索和创新去寻求发展,整个行业呈现出区域布局调整加快、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牌运作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
“服装行业在科技进步、设计研发、商业模式、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深入创新,而且取得了很多成效。并且行业的整体发展和行业的价值观,都是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陈大鹏说。
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
进入2011年以来,由于成本的递增趋势明显,宏观政策调整、国际需求疲弱、国内需求受通胀制约等一系列原因,纺织服装行业面临更多的挑战。企业普遍认知,目前诸多因素正影响着企业的订单成交量和盈利能力,只有具有较大规模、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实力强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变局中取胜,赢得更多市场份额。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寻求未来出路的主旋律。
“2011年也是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接之年,实际上已成为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分水岭,行业全面进入到转型升级的新的发展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或者说唯一出路,就是创新。”陈大鹏说。
在首届中国服装大会上,杜钰洲指出:“中国服装行业由‘大’变‘强’的目标已经走过10年。2011年是行业发展的新10年的开端,也是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应对新的形势的重要时刻。行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链集成创新体系建设。”
杜钰洲说,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扩大内需,提高内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全行业必须更好地通过内需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内需、全球化、深化改革、技术创新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的4个动力,其中内需是中国服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第一拉动力,今后5年内需仍然是第一动力。企业既要适应需求,又要拉动需求。
他强调,新时期,中国服装行业要通过融入全球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素质;要利用开放的条件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要学会跨国配置资源;要深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在世界上要成为纺织强国,不仅要适应国内的需要,也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他说:“实际上中国市场已经国际化了。现在国内的顶级市场还是国外的品牌占主导,但我们已经有一些品牌进入了顶级市场。从行业来讲,不能埋怨别人是不是‘崇洋媚外’,把中国品牌‘挤’出来。‘崇洋媚外’的思想是有的,但是总体来看还是消费者决定的。消费者认同外国的品牌,商场就愿意让外国品牌进来。因此,我们要找到我们自己的弱点。现在,大家都有机会接触国外的品牌,了解它的营销、它的理念、它的管理、它的质量,等等,先找内因,而不要考虑外面不正常的东西。”
杜钰洲特别强调指出,产业升级并不是要排斥纺织服装产业,而是加快纺织服装产业提升。现在,政府对作为民生产业、出口竞争优势产业的纺织服装行业的支持力度不会改变,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不会改变。
产业链条还需要更通畅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可以生产任何品种、任何质量的服装,我国服装业的制造能力已经得到全世界认同,但我们还不是品牌强国,尤其是以品牌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尚未健全,这也是中国服装业“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和关键环节。
陈大鹏曾多次指出:“未来,决定企业命运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模,而是企业是否站到新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确实获得了技术创新价值和自主品牌价值。”
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
进入2011年以来,由于成本的递增趋势明显,宏观政策调整、国际需求疲弱、国内需求受通胀制约等一系列原因,纺织服装行业面临更多的挑战。企业普遍认知,目前诸多因素正影响着企业的订单成交量和盈利能力,只有具有较大规模、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实力强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变局中取胜,赢得更多市场份额。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寻求未来出路的主旋律。
“2011年也是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接之年,实际上已成为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分水岭,行业全面进入到转型升级的新的发展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或者说唯一出路,就是创新。”陈大鹏说。
在首届中国服装大会上,杜钰洲指出:“中国服装行业由‘大’变‘强’的目标已经走过10年。2011年是行业发展的新10年的开端,也是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应对新的形势的重要时刻。行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链集成创新体系建设。”
杜钰洲说,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扩大内需,提高内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全行业必须更好地通过内需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内需、全球化、深化改革、技术创新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的4个动力,其中内需是中国服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第一拉动力,今后5年内需仍然是第一动力。企业既要适应需求,又要拉动需求。
他强调,新时期,中国服装行业要通过融入全球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素质;要利用开放的条件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要学会跨国配置资源;要深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在世界上要成为纺织强国,不仅要适应国内的需要,也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他说:“实际上中国市场已经国际化了。现在国内的顶级市场还是国外的品牌占主导,但我们已经有一些品牌进入了顶级市场。从行业来讲,不能埋怨别人是不是‘崇洋媚外’,把中国品牌‘挤’出来。‘崇洋媚外’的思想是有的,但是总体来看还是消费者决定的。消费者认同外国的品牌,商场就愿意让外国品牌进来。因此,我们要找到我们自己的弱点。现在,大家都有机会接触国外的品牌,了解它的营销、它的理念、它的管理、它的质量,等等,先找内因,而不要考虑外面不正常的东西。”
杜钰洲特别强调指出,产业升级并不是要排斥纺织服装产业,而是加快纺织服装产业提升。现在,政府对作为民生产业、出口竞争优势产业的纺织服装行业的支持力度不会改变,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不会改变。
产业链条还需要更通畅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可以生产任何品种、任何质量的服装,我国服装业的制造能力已经得到全世界认同,但我们还不是品牌强国,尤其是以品牌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尚未健全,这也是中国服装业“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和关键环节。
陈大鹏曾多次指出:“未来,决定企业命运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模,而是企业是否站到新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确实获得了技术创新价值和自主品牌价值。”
来源: 经济导报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