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从村办企业起步的纺织企业,近20年来持续不断挑战世界尖端的纺织难题,成为全球超细纤维领域的领跑者,新型化纤丝领域的开拓者,高端纺织产业链的营造者,千亿元产业集群的追赶者。一位纺织权威这样评价,盛虹的产品已突破传统纺织的概念,它的研发能力已经渗透到纺织原料的分子结构,相当于用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来做化纤丝。可以肯定地说,盛虹把传统产业做成了高科技的、引领纺织时尚的新兴产业。今年经江苏省科技厅认定的江苏(盛虹)纺织新材料研究院就是明证;在日前发布的“2011-2013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中,“盛虹”品牌赫然入列。
解读“盛虹现象”再次证明,传统产业绝不是夕阳产业,更不是低端产业,关键是能否抢占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能否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在产业化过程中做精、做深,享有定价权和话语权。盛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
9月3日,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位于吴江盛泽的江苏盛虹集团有限公司以168.9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426位,比上年又攀升了19个位次。2009年盛虹是493位,3年飙升67位,全国罕见;细看这份国内最有实力企业的权威榜单,多为金融、铁路、房地产以及新能源等"国字号"企业和大型新兴产业企业,以纺织为主业态的企业仅有寥寥几家。
纺织是传统行业,在许多人观念中,也是低端行业的代表,很难有大作为。而盛虹却颠覆了这种观念。从一家村办印染小企业起家,短短19年,变身为世界知名、中国最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纺织巨人。是什么成就这种梦幻般的跨越式发展?
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说,最近10年来,盛虹紧盯世界纺织化纤领域最前沿的课题,坚持不懈、苦心孤诣地打造企业的“三个能力”,即产学研结合的能力、二次创新的能力和吸纳创新要素的能力,实现了产业视界“高”、产品开发“尖”、产业布局“宽”、创新能力“深”的“四维突破”。他介绍说,今年世界500强企业的入围“门槛”是1000亿元销售收入,盛虹这几年做的事情主要是深度转型,广度拓展,在超前研发基础上,超前布局产业结构,按目前既定的发展步伐,“盛虹”有望用5年时间实现千亿元目标,成为国际性知名品牌企业,“叩门”世界500强。
高端突破,成就“行业翘楚”
全国纺织品行业协会迄今颁发的3个记忆纤维行业标准,都是由盛虹集团制定的,盛虹还将代表中国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
一件高档成衣,用力揉皱,然后一抹,皱褶瞬间消失,恢复挺刮,无需熨烫这就是用盛虹集团“记忆纤维”织成的面料之神奇之处。
2008年7月18日,一个令中国纺织界自豪的日子盛虹集团投产了世界第一条“记忆纤维”生产线,并在品种开发方面牢牢掌控着这一领域“领导世界”的核心地位。盛虹销售人员说,每吨“记忆纤维”净利润是普通化纤丝的10多倍。目前,“记忆纤维”已形成10万吨年产能,由于品质超群,炙手可热,供不应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说,盛虹记忆纤维的大批量生产,使中国出口高档服装的比例大大提高,为我们纺织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奠定重要基础。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2009年以来,“记忆纤维”以平均每月1.3个的速度申请国家专利,迄今已拿到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15个。全国纺织品行业协会迄今颁发的3个记忆纤维行业标准,都是盛虹制定的。统计显示,盛虹已承担并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45个,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73项,主持或参与修订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缪汉根说,中国作为一个纺织大国,由于种种原因,在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中的话语权还不多,这是中国纺企和世界的差距。今年3月1日,盛虹代表中国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染色纺织品和染料的试验分委会”。利用这一机遇,盛虹将逐步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发出“盛虹声音”,争取与国际巨头同等的话语权。
精度制胜,变身“全球专家”
盛虹开发的超细纤维,如果绕地球一圈,只要一斤二两。
世界上最细的丝到底有多细?盛虹解答了这个“吉尼斯之问”。
盛虹开发的超细纤维,单丝最细的已经达到0.15dpf,即1万米长的丝重量仅为0.15克,1万公里也只有150克。绕地球一圈4万公里也只要一斤二两这种丝线,远超最细的天然纤维蚕丝。技术人员说,新一代超细纤维已经超越传统纺织概念,跨入新材料领域,不仅适用于高级面料,还可应用于气体过滤材料、保温材料、功能纸、电池隔膜等。
盛虹超细纤维的技术优势领先国际同行至少3年。此前,日本一家著名纺企在看到盛虹产品后,惊叹不已,因为当时日本还仅处于实验室阶段。
“早在2003年,我们就提出了做"全球超细纤维专家"的目标,坚定信心,一定要在超细纤维领域成为领跑者,无论什么困难都不放弃。”缪汉根讲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2004、2005年盛虹部分产品做到了0.5dpf(1万米0.5克),国内第一。随后两年,国外做到了0.3,放言这是工业化纺丝的技术极限。盛虹面临选择:跟在人家屁股后做0.3,还是超越这一“极限”?盛虹投巨资在欧洲成立研发中心,在和国际权威专家探讨时,认为0.3还是有可能突破的。但仅仅是理论可能,一旦失败,投入研发和设备的7亿元将打水漂,企业也可能被拖垮。盛虹果敢选择“吃螃蟹”,联合了欧洲、国内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专家教授一起多年攻关,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失败后,传来震撼世界纺织界的消息,成功攻克被称为“神话”、“盛虹极限”的0.15。缪汉根自豪地说,因为盛虹在超细纤维领域一直是边研发、边进行工业化流程的设备定制和研发,所以,一旦研发成功,很快能进入规模化生产,这个过程至少比别人缩短一到两年。2007年7月,盛虹化纤二期40万吨溶体直纺超细纤维项目投产,超细纤维年产量一下子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总产量,被业界誉为“全球超细纤维专家”。接着,通过对超细纤维进一步研发,不断做“精”、做“专”,衍生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超细纤维品种,牢牢掌控了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目前,盛虹规模化生产的超细纤维生产线有49条;全国超细纤维的市场总量在60万吨左右,盛虹占了42万吨,覆盖70%市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纺织企业普遍需求萎缩、产能过剩,而盛虹集团却是产销两旺:几十条超细纤维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掀起了一股令业界侧目的“逆势盛景”。
缪汉根底气十足地说,传统产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通过创新研发,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新兴产业。
宽度延展,释放“木桶效应”
盛虹将在未来五年内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向国际化企业目标迈进。
今年7月,由盛虹集团总投资200亿元、年产400万吨高端石化产品的项目在连云港筹建,这是盛虹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性举措。连云港盛虹石化产业园建成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600亿元。
搞石化是不是“不务正业”?面对疑惑,盛虹化纤总工程师梅锋揭晓个中奥秘,“石化产业是纺织化纤的上游产业,化纤生产的原料来自于石化产品,比如尼龙、涤纶等化纤面料,就是从石油、石化产品中提取的;而且还可以生产高加工度、高端有机合成中间体、精细化工原料、工程塑料单体、差别化专用合成树脂等产品。”盛虹进军石化产业,意义不仅在于将纺织产业链延伸到上游原料阶段,更是整个集团在"十二五"期间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又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提升。
锻造产业链,收获价值链,盛虹不断在“扩链”。纵观盛虹近20年发展,打造世界独一无二的高端纺织产业链的决心日益明晰。目前,盛虹产业链不断拓宽、延伸、完善,变粗变壮从化工原料、聚酯切片、纺丝、织造、染整、后整理、织物深加工到服饰,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蔚然而成。超细纤维延伸出的个性化、精细化产品不断投入规模化生产。去年,全球第一条8万吨全消光熔体直纺生产线投产,成为世界产品规格最全、产能最大的全消光产品供应基地;江苏国望高科功能性纤维扩建项目正在加速施工,预计今年年底正式投产,一个规模庞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又将诞生。
在盛虹起家的印染领域,技术能力亚洲第一;年染整能力亚洲第一;桃皮绒、弹力、涤丝纺、锦涤交织、锦棉/涤棉混纺、麂皮绒等10多个系印花染色产品产销率为100%,占国内市场四分之一,名列第一,并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产业链延伸中,盛虹非常注重“绿色发展”。为了突破印染高能耗、大排放瓶颈,盛虹联手东华大学产学研攻关,采用世界先进的膜处理等技术,对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实现日回用印染废水8000吨,回用率40%以上。再比如,采用了世界领先的环吹风技术,使得化纤工艺能耗降低一半。“十一五”期间,盛虹节能减排相当于6.67万吨标煤。2011年8月,盛虹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英国Intertek公司“公司碳足迹”核算和“产品碳足迹”认证,被正式授权使用全球性绿色标志“绿叶”标签,成为国内印染行业首家通过“公司/产品碳足迹”认证的企业。
新开发的石化板块;以及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化纤产业,配合在亚洲具有领先地位的印染产业形成的纺织板块;以及能源、地产、酒店5大板块形成的强大阵容,将为盛虹集团未来五年内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向打造国际化企业的目标迈进。
经济学上有个“木桶效应”,意指整体效益取决于最短那块板的长短。盛虹集团党委副书记顾栋华说,多年来,盛虹不断地补板、拉长短板,使之在市场竞争占尽先机,综合效益成倍放大。
深度研发,造就“纺织硅谷”
进了盛虹家门的进口设备,大都要进行技术改造,几个月后,一些自主创新的新玩意,连设备商都看不懂了;一位省领导曾经这样评价,在纺织领域,论自主创新、研发水平,盛虹是当之无愧的NO.1。
今年8月,吴江市首家省级企业研究院江苏(盛虹)纺织新材料研究院经省科技厅认定,缪汉根亲任研究院院长。除了原有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团队外,两位中科院院士将“加盟”设立院士工作站。这标志着盛虹在研发与创新上,将享有更好的扶持政策、拥有更高端的平台、更有实力的研发团队。盛虹的规划是,通过5-10年发展,使研究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新的研发领域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引导我国化纤纺织产业不断升级。
为什么不叫纺织研究院,而叫“纺织新材料研究院”呢?缪汉根说,现在化纤原料来源于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用光了就没有了,但人们还是要穿衣服,穿更好的衣服,所以从长远看,必须寻找能替代石油的新型纺织原料。目前研究院除了在现有超细纤维、记忆纤维等领域进一步研发外,将围绕循环和低碳经济开展研发,一方面研究从废弃化纤物中提取出化纤原料,比如人们丢弃化纤衣物如何回收,将各种材料分离并还原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另一方面,从秸秆等生物质这些可再生能源中提取化纤原料,摆脱纺织产业对石油等的依赖。这些技术方向都是国际纺织界关注的战略问题。一旦突破,产业前景不可估量。
据了解,这家企业研究院仅仅是盛虹现代纺织研发基地中的一项。盛虹集团现代纺织研发基地投资3亿多元、建筑面积达11.6万平方米,将集纳企业研究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纤维检测中心、纺织品检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多个科研平台。现代纺织研发基地的诞生源于企业10多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创新要素的能力。由此奠定了在化纤领域深厚的技术能力、研发积淀和广泛的人才基础。因为非常注重自主创新,通过与各类创新研发机构的深度产学研合作,网罗了国内外一批顶尖专家,建立起了很多研发载体。
在世界纺织界,从设备到产品,盛虹的二次创新能力一直是傲视市场的制胜秘诀之一。比如,从德国进口的纺机,要纺织这里研发的世界最细的丝线,这种细度的丝线连德国设备商都没见过,设备肯定要改造,所以,这些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到了盛虹,往往要经过几十个创新、用上许多发明专利来改造才能用;因为涉及不同领域的研发团队,以及和不同的设备商合作改建,所以进了盛虹家门的设备,几个月后,一些新玩意连设备商都看不懂了。一位省领导曾经这样评价,在纺织领域,论自主创新、研发水平,盛虹是当之无愧的NO.1。
高端纺织产品从研发、实验室产品到配置机器设备、设计规模化生产工艺流程,建设工厂安装、设备改造再到投产,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一步不对,前功尽弃。以前,盛虹已经做到了很高的水平,超细纤维、记忆纤维、全消光纤维等领域的突破就是明证。研究院的建立,使新产品产业化过程有望进一步缩短。因为从追踪纺织业前沿技术、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企业技术中心,再到产品走向市场的检测,产业所有环节的研发力量,在纺织研发基地中实现全覆盖、零距离,它能在全球范围内深度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一个“纺织硅谷”的雏形已经形成。
缪汉根说,国内外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将自主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武器。然而,自主创新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市场是无情的,只有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创新,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国际上,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和地区行列,其中的一个标准是,用于技术研发的比重占GDP的2%以上。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否舍得在研发上投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据介绍,盛虹对技术研发,从来不惜血本,平均每年的投入都超过销售收入的3%,今年更是超过了5%。
作者:吴 炫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