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纺织工人二月大罢工
1925年,日本资本家为榨取更多利润,千方百计压迫工人多出产品。2月2日,上海内外棉8厂粗纱车间有一名夜班女童工因睡着被领班的日本人殴打受伤倒地。此事引起车间工人的不平,并集体向领班提出责问,反遭日本人殴打。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地委决定抓住这次事件,发动全市日商纱厂工人的大罢工,以扭转工运低潮局面。
在李立三和邓中夏等同志的领导下,于2月9日爆发了大罢工。到2月18日参加罢工的工厂发展到22家,工人达4万多人。这样,上海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纺织工人大罢工,像烈火一样席卷了全市,史称“二月大罢工”。“二月大罢工”是上海工人运动在1925年响起的第一声春雷,也是五卅运动的前奏。
2、钱之光到上海筹建绸厂
1929年春,钱之光到达上海不久,时任中共中央会计的熊瑾玎奉党中央派遣与钱之光接头。熊瑾玎说,党中央想在上海筹建一个丝绸厂作为联络点。钱之光接受任务后,同好友刘海麟商量,要在著名丝绸产地杭州找一个既会经营又会管理织绸厂的可靠的人来帮忙。刘海麟考虑后,推荐了江阿明。事情决定后,就在杭州买了四台铁木织绸机,并找了四个熟练工,由江阿明带人将机器运到上海。随后,钱之光在上海的鸭绿江路找好了房子,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建成了织绸厂,为党中央的地下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纺织工业部成立
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纺织工业部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曾山为纺织工业部部长,钱之光为党组书记、副部长,陈维稷、张琴秋为副部长。纺织工业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首批设置的工业部门之一。
4、纺织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国营和私营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搜身制、把头制、包工制等压迫工人的旧社会的管理制度。1951年1月 19日,钱之光在工作报告中指出,纺织企业在近一年来已经初步进行了民主改革,大部分纺织厂已经废除了有损工人尊严和利益的相关制度,这次民主改革充分调动了全国纺织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5、“一五”建设奠定纺织基础
1953年,纺织工业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建设。当时,国家计委、纺织工业部拟订了一个“一五”期间发展180万~250万锭棉纺生产能力的建设盘子。在向党中央汇报时,毛泽东主席认为纺织工业发展的规模还可以再大一些:“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一五”时期,纺织工业发展布局实行“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规模得到极大扩大,建成了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5个棉纺织工业基地,改变了原来纺织工业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的畸形格局。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最新资讯